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教
今日热点
  • 霍林郭勒市以绿色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 时间:2022-10-03 21:03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     

             打造生态矿山样板   霍林郭勒市以绿色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

    微信图片_20221003180503.png

    来源:《中国环境报》

    微信图片_20221003180510.jpg

      复绿后的沿帮排土场

    微信图片_20221003180512.jpg

      花团锦簇的北排土场,不远处是现在的露天煤矿作业区

           内蒙古自治区霍林郭勒市总面积1390平方公里,是一座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

           近年来,霍林郭勒市坚决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站在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瞭望台远眺,除煤矿作业区外,尽收眼底的是一片绿色,沙打旺、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植被在雨后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快还旧账、不欠新账,啃下矿山治理“硬骨头”

           曾经的霍林郭勒市因为单纯地依靠资源开发,留下了许多生态环境隐患。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为霍林郭勒市拉响了生态环境的红色警报,也掀起了一场督察整改的绿色革命。

         “霍林郭勒市所有矿山将建设成为当地城市的后花园,建设能呼吸的海绵式排土场,可观赏的绿化复垦区,打造披绿装的生态型露天矿,让绿色成为矿山最好的底色。”霍林郭勒市委常委、副市长周海民表示。

           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整改工作方案》,将33座矿山全部纳入整治范畴,以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为主的矿山企业,统筹设计、集中资源,全力推进问题根治。

           “我们因地制宜,对排土场进行整治,撒播18种草籽,保证不同生长特性的植被存活下来。现在,这一片区域已完全进入自维持、免维护的状态。”在南露天煤矿北排土场复垦区域的观火楼上,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生态环保部门负责人李苗苗介绍说。

           2018年—2021年底,南露天煤矿完成投资3.24亿元,累计完成生态修复治理1.26万亩。开采作业区运输车辆来来往往盘旋在洒水车后。“现在看到的排土场,随着作业进度会逐层填平,达到条件的就复垦植绿,与上方治理完毕的区域相连成一体。”国家电投集团内蒙古公司南露天煤矿总工程师陈闯指着紧临作业区南侧的梯形排土场介绍。

           李苗苗介绍:“2021年,南露天煤矿又建设了生态修复实验中心,通过科技手段,加快培育适应煤矿排土场生长的植物,提升生态修复治理效果。实验中心内,培育的黄花夹竹桃、龙血树等长势旺盛。现在培育了一些观赏性植物,以及具有净化作用的夹竹桃等品种,为以后开展工业旅游作好铺垫。”

            一号露天矿只是霍林郭勒市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缩影。“2018年7月至今,霍林郭勒市在煤矿治理方面累计投入资金9.04亿元,绿化治理面积3.26万亩,投入总量是过去40年的总和,亩均投入达到2.8万元。”霍林郭勒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孟凡达介绍说。

            此外,霍林郭勒市将22个非煤矿山整合为7个,其余全部取缔并开展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达1100亩;高标准修复无主矿山排土场、裸露山体、废弃采坑4275亩。“通过生态修复治理,腾出的部分工矿建设用地又可用作其他建设用地,这也为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注入了活力。”孟凡达说。

         自我加压、综合施策,打好生态环境保护“组合拳”

            霍林郭勒市全力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走在街头,空气清新、绿树成荫,街边的公园成为市民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在最大的变化就是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曾经刮风就起沙尘,就连下雨有时都带着泥,想穿身干净衣服都难。自从生态环境治理以来,感受很明显,空气好了,街道干净了,不忙的时候出来活动的人也多了。”傍晚在湿地公园锻炼的市民李女士说。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霍林郭勒市一手抓污染源头防控,推动煤电铝主导产业全链条减排;一手抓全域生态建设,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围绕“储煤不见煤、运煤不露煤、产煤不散烧”的思路,严管煤炭采运储燃各环节,不断提升煤炭产业生态治理水平。通过一号露天矿封闭输煤胶带系统和设置运煤专用通道,大力开展煤炭集运站封闭式整治,其中10个散装点建成全封闭集运站,取缔30个散装点并开展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达2200亩。

           守护更多蓝天、白云,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霍林郭勒市改造棚户区8000余户,主城区267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清除,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9%;投资7亿元完成全部14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现发电厂冒“白云”;投资6.8亿元建成覆盖全部产能的电解铝烟气超低排放系统。

           加强源头治理,霍林郭勒市关停违规自备水源井205眼,建成中水管网56.8公里,中水利用率达到100%。

           留住更多绿色。霍林郭勒市累计退耕还林还草4万亩,新增城区绿化面积达2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6.9%。

           修复治理中,霍林郭勒市还积极引导企业在治理区域种植大果沙棘、枸杞等经济作物,探索规划建设园林式景观,配套发展旅游业,让矿区变成景区,逐步建成有经济效益的花园式矿山。“种植的草木樨、沙打旺、苜蓿草等都是优良牧草。现在我们正在和沙尔呼热街道对接,准备以无偿提供、街道组织自采的形式供养殖使用,进一步助力周边牧民增产增收。”李苗苗介绍说。

    统筹谋划、重点布局,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今后5年,霍林郭勒市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培植绿色发展优势,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新贡献。”霍林郭勒市委书记高继业在中国共产党霍林郭勒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说。霍林郭勒市积极开展增绿扩绿。在老城区推进绿化增量,实施破硬复绿、见缝插绿;在新城区推进景观提质,布局共享园林、服务设施;在工业区推进整体提升,抓好规划衔接、绿植配套,实现城中有园、园中有林、林中有景、景中有人,从“狂风卷地百草折”变为“清风拂面不含沙”,建成了“推开窗是森林、走出门是花园、出了城是草原”的全域生态城市,昔日的“煤城”,在草原的掩映下,蓝天、碧水、花园,处处充满着绿色生机和活力,草原大地的绿色图景日益拓展,北疆明珠的生态底色更加亮丽。

           通辽市生态环境局霍林郭勒市分局局长吴金亮介绍:“霍林郭勒市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达到97.2%,空气明显好了;过去40年平均沙尘天气为15.3天,近4年来下降到6.7天,沙尘明显少了。”2018年—2021年,霍林郭勒市平均植被覆盖度从69%上升至80%,高覆盖度占比由62%上升至76%,低、劣覆盖度占比已清零。

      近10年来,霍林郭勒市的天更蓝了、水更净了、山更青了。与以往的生活相比,人们的心里乐开了花。“桌子擦得少了,白衬衫穿得多了,空气越来越好了,幸福感满满的。”奋进在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霍林郭勒市逐步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依相伴、蓝天白云与现代工业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徐徐展开,霍林郭勒市正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杨爱群 李俊伟)

      内蒙古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多举措减轻人为因素影响  

     以草原湿地筑就百鸟迁徙驿站

    微信图片_20221003180517.jpg

      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内的丹顶鹤

      8月的内蒙古自治区图牧吉天高云淡,乘坐巡逻艇行驶在水面上,水浪一波接着一波涌向船头,激起层层浪花飞舞,惊起飞鸟无数,翩然起舞在湖面上。蓝天、白云、水草、飞鸟倒映水中,图牧吉泡子美如画卷。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之一,是以大鸨、丹顶鹤等珍稀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东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

           主动担当作为,坚持源头治理,多措施减轻人为因素影响

           保护区成立于1996年,200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14万亩,其中核心区35万亩、缓冲区27万亩、实验区52万亩。

           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兴安盟、扎赉特旗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压实责任、细化措施,累计投资1.28亿元,全力推进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在图牧吉镇靠山嘎查,公路一侧曾经的企业—天宏节水厂区已全部拆除并修复植绿,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按照自治区整改工作要求,我们从源头治理,对经营的企业、合作社全部进行了清退并恢复植绿。”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海山介绍说。

           在公路沿线,过去村民取用沙土而逐渐形成了许多砂石坑。“通过平整,对砂石坑进行恢复治理,现在雨水汇集已经形成一处小微湿地。保护区内已全部完成治理的历史遗留取土坑有40个。”陈海山介绍道。如今,公路两旁的低洼处,芦苇等长势茂盛的植物半围着水塘,四周花草争相斗艳,外围种植的苗木成行而立,野草夹杂其间,守护着这一汪碧水。

            在靠山嘎查蒙古屯南,陈海山指着一处林地介绍说:“这里以前是一处林粮间作地,现在已完成全部退出,不再林粮间作。”林地内杨树成行连片,林间野草丛生。林地边的警示牌上注明“从2022年春季开始,保护区范围内林地全面禁止间种农作物”,字体清晰醒目。在保护区内,扎赉特旗全面禁止林粮、林农间作9.5万亩,补植补造林地4.65万亩。

           据扎赉特旗政府副旗长刘国民介绍,通过“退、治、补、禁”措施,退出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牧业点49处、农业点31处、合作社企业9家、采砂场7家;流转草场12.9万亩、耕地847亩;实行禁牧、禁猎、禁渔、禁烧、禁挖,从源头减轻人为因素对保护区的影响。在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靠山管护站周边,曾经零散的牧民家、牧业点也已全部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完成清退。 如今,这里草场绿草如茵,绵延起伏。拥有6900多亩草场的佟亮是靠山嘎查靠山屯的养殖大户,高峰期养殖羊1000多只、牛100多头。“当初让退出生产经营时,担心生活和收入,心里很不情愿。退出后草场流转有补贴,现在虽然只舍饲养殖了80多头西门塔尔牛,但总体收入并没有减少,还没有以前繁忙劳累。生活条件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好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满脸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佟亮介绍说。

           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管护效能,重塑鸟类“天堂”新景象

           保护区湿地面积34万亩、草原面积27万亩,是我国大兴安岭地区重要的湿地之一。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尤以鸟类居多,其中有大鸨、白鹤、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4种,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4种,素有“百鸟天堂”的美誉。2009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扎赉特旗“中国大鸨之乡”荣誉称号。

           保护区内图牧吉泡子、三道泡子和哈达泡子是水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每年3月—4月,候鸟北上,9月陆续南迁,北上繁殖的候鸟途经这里时,其中一少部分主要是鹤类也会选择在这里停留。每年有丹顶鹤、白头鹤等50余种鸟类在此迁徙,数量多的时候有20多万只。” 在保护区观鸟台,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周景英边通过望远镜观察湿地鸟类活动情况边介绍说。湿地内有的水鸟静卧草丛中,有的悠闲漫步,有的嬉戏水中。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还湿地草原于自然。扎赉特旗通过实施“引绰济图”补水工程,为图牧吉水库每年生态补水2400万立方米,恢复湿地面积两万亩。与原承包方签订《解除图牧吉水库水面养殖权承包合同协议书》,全面禁渔。同时,解除保护区内哈达泡子和三道泡子水面养殖承包协议,清理捕捞设备、设施,平整场地、恢复人工植被,植树10亩、种草150亩。保护区内治理后的6个历史遗留取土坑也已形成小微湿地,为湿地面积扩大提供有力补充。

           进一步强化对保护区监管。扎赉特旗编制了《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9年—2028年)》与《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完成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并通过专家评审。全面完成保护区确界、勘界立标,埋设界桩2240根、界牌80个,并将保护区功能区划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告。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明确职能部门行政主体责任,开展常态化监督执法。累计投入资金900余万元,建立了“人员地面巡护、视频监控远程巡护、无人机空中巡护”的立体管护体系,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同时,与保护区内原住民签订《共建共管协议》;常态化利用“六五环境日”“爱鸟周”“大鸨节”等纪念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并依托科普教育基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全面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爱鸟护鸟意识;明确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农药41种、限制使用农药32种,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在保护区耕地集中区域设置农药包装物收集箱52个,累计收集农药包装废弃物30.94吨;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累计救助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26只、放飞98只。“经过全力整改,截至目前,自治区整改方案中明确的6个方面16项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刘国民介绍说。

      经过治理,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根据科学生态评估及数据监测,保护区湿地面积达到34万亩,草原盖度从2018年的71%上升至74%,草地生物多样性物种数量恢复到每平方米18种,大鸨栖息地面积明显扩大,大鸨监测数量从2018年的206只增长到了260只;各种鸟类达到16目47科303种,迁徙季节白鹤数量3500只,达到全球白鹤总数的90%。(杨爱群 李俊伟)

    微信图片_20221003180522.jpg

      来源:《中国环境报》

      细化工作形式 明确主体责任  内蒙古推进精准普法宣传

      本报讯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为全面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执法普法工作,精准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正确理解法律规定,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日前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执法机构执法普法工作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

          《制度》结合内蒙古生态环境执法机构执法普法工作实际,坚持“法治宣传与执法实践相结合、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相结合、立足实际与提升实效相结合”,细化9种执法普法工作形式,明确各级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属地管理和执法机构主体责任,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常识,紧盯重点任务、重要节点和生态环境执法过程开展精准普法宣传。

          按照工作形式,内蒙古将落实执法人员学法懂法相关制度,将普法工作纳入执法人员培训计划;开展执法办案全员普法、全程普法;对中小企业开展普法培训;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普法;开展“送法入企”活动;借力新媒体,推动“互联网+”生态环境普法;建立生态环境领域“以案释法”典型案例发布制度;建立环境普法专家库、讲师团,开展基层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鼓励企业负责人带头讲法,将环境法治作为企业培训内容。

           《制度》明确,各级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要结合年度执法工作任务,制定年度普法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纳入年度执法工作计划,每年开展“四大普法”活动,即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行政执法人员专题培训及各类业务培训;每年应联合相关部门、企业集团、行业协会,对中小企业至少开展一次普法培训;每年应在重大活动及专项检查、专项行动、“送法入企”等活动中,至少开展两次面向企业的法律法规宣传;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新制度出台或重要节日的普法宣传,为企业知法守法、扫除生态环境法律盲区提供指引。

           此外,各级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还应建立普法工作信息报送机制,定期梳理普法创新性工作和案例发布,并将普法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统筹支出,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对普法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提高的行政执法人员予以通报表扬。(杨爱群 李俊伟)

    微信图片_20221003180525.png

      来源:《内蒙古日报》

      黄河干流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Ⅱ类  内蒙古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笔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1-8月全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21个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8.1%,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阶段性达到年度考核目标,黄河干流9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为Ⅱ类。兴安盟哈拉哈河(阿尔山段)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9个优秀案例之一。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全面落实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水环境形势分析会商和预警督办工作机制、水环境问题发现和督办解决机制,强化水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全力推进年度重点目标任务。

      加强会商研判和指导帮扶,充分利用国家采测分离监测、自治区监测、污染源监测、执法监管、现场调研等数据信息,定期组织召开分析会商会,分析研判全区水环境质量达标形势,以“一市一单”向地方提醒预警,压实地方主体责任,逐项盯办整改落实,对难点问题现场指导帮扶。

      强化汛期水环境质量监管,组织各盟市针对入河排污口、污水处理厂、雨污管网等重点环节开展汛前问题排查整治;开展汛期国考断面水质专项监测,设置了67个控制断面,每月开展手工监测。全面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达标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累计关停关闭入河排污口166个。会同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住建厅组织黄河流域各盟市积极申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全力组织指导各地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污水监管工作,会同发改、卫健等部门组织各地加快补齐医疗机构污水处理设施短板,进一步提高污染治理能力。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与财政厅联合印发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流域国考断面水质补偿办法(试行)》,以奖优罚劣推动重点流域断面水质巩固改善。与住建厅共同开展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对地级城市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开展监督监测,确保长治久清。组织指导松辽流域等相关盟市开展流域本底特征调查分析评估,为流域“画像”,推动科学、精准治理保护。(杨爱群 李俊伟)

    编辑:李莎


版权所有:内蒙古商网 承办单位:蒙商传媒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291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蒙)201514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网信备201400003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蒙)20160001号 蒙B2-2015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