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教
今日热点
  • 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工匠精神”的诺和木勒

  • 时间:2017-09-05 16:48      来源:内蒙古商网  
  •     

       本网讯 诺和木勒,草原毛纺大街。那是怎样的一条街,曾让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都挂记在心,亲临视察?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们都知道鄂尔多斯大街,却鲜有人知道,它的曾用名是诺和木勒。诺和木勒,蒙古语意为纺织。呼和浩特市曾经的诺和木勒大街(即现在的鄂尔多斯大街中段),因为毛纺织企业的创建而得名,又因为毛纺织业的兴盛而闻名。这条街道的变迁记录了呼和浩特市毛纺织工业走过的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也记录了为我国纺织事业奉献一生的一代纺织人的创业岁月。当历史的光影褪去,诺和木勒街以及这条街曾经承载的纺织工业桥头堡使命和今天可以称之为“工匠精神”的时代凝结,像一枚印章,静置一隅,以深厚和寂静,默默注视着川流不息的时光和川流不息的人群,还有这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及今天的鄂尔多斯大街·····而它本身的价值,绝不止是记忆。

      毛纺大街的产业布局使命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走过一间接一间的类似“绒毛”、“呢料”、“西装”等定制、成衣销售店铺,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鄂尔多斯大街山丹小区附近一间简单的民居里,记者如约见到了原内蒙古第一毛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任志明先生。

      在他的案头,记者发现这样一个小卡片。正面是两张照片,显然是不同时间段,上图题字:老照片,呼和浩特北京南华联旧址:原内蒙古一毛;下图为北京华联在呼落户,图为开业庆典。

      于是,在地理位置的标段上,一栋老排房在时间的段落中,却有着丰富多彩的被赋予,或者说是被赋予的丰富多彩。

      上世纪的1956年,那栋老排房是内蒙古第一毛纺厂建厂筹备处;1958年,是“社会主义增产节约运动”展览地;1968年,是“学习班”地址;1978年,是一毛职工教育中心;1988年,是一毛三产“五七”工作领导服务公司;1998年,是一毛三产个体印刷厂;2008年,成为呼和浩特市北京南华联嘉茂商场(今为凯德商场)。

      五十年,浓缩在这张小卡片里,不仅是一栋房子的使用功能的变迁,更重要的是,置身于曾经的纺织大街(原诺和木勒,今鄂尔多斯大街),一栋房子所辐射和衍生出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上世纪40世纪末,一峰骆驼将4岁多的任志明从山西省原平驮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他和他的亲人们是走西口大军里的几个身影。

      在毛纺厂,任志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洗羊毛。他就职的原呼和浩特市新建毛纺织厂(后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以下称一毛)就是解放后新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毛纺织企业。1956年3月,一毛开始筹备建厂投产。当时一毛的产品主要定位在生产长毛绒即栽绒上,此外还有绒线。长毛绒是一种特种羊毛,本名其实叫西宁毛,是青海省本土羊的毛,防寒好,弹性大,因为纤体粗,能立起来,所以制品轻薄,大量出口东欧及东南亚国家。任志明告诉记者,当时的栽绒领子和栽绒帽子是五六十年代最时尚的衣物,也是一个时间段人们在棉袄、棉裤之外的羡慕的奢侈品。而绒线主要供应国内市场。

      一毛,无论在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还是人民温饱保障方面,都起到了产业发展、产业保障的重要作用。随后,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二毛)、第三毛纺织厂(三毛)、毛条厂、化纤厂、呼和浩特市地毯厂等相继诞生。任志明说,除呼和浩特市这些毛纺织厂外,当然从产业格局、产业保障等上讲,内蒙古包头棉纺厂、内蒙古包头钢铁厂都是产业布局及发展的综合需要。

      诺和木勒40多年不辱使命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毛纺织产业,一路辉煌走过,进入80年代中期,羊绒产业势头初起时,盘踞于呼和浩特市诺和木勒大街的毛纺集团军没有闻风而起吗?任志明告诉记者,行动很快。

      内蒙古第二毛纺织厂(原呼和浩特市第二毛纺织厂)利用生产能力15000锭的规模,大胆从意大利引进4800锭的羊绒生产设备,无论从决策还是行动上,都是万锭大厂的魄力之举,而那种设备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一毛也是从意大利引进了生产羊绒的设备,只不过是1200锭的规模。

      任志明的记忆里,80年代末,正是内蒙古毛纺业的鼎盛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的毛纺织工业是全国纺织业的领军者,是全区的利税大户。以二毛为例:职工近5000人,规模15000锭,年产精纺织品4000000米。一毛的“群羊”、“山丹”,二毛的“金羊”、“仕奇”,三毛的“荣冠”等著名品牌誉满神州大地,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地区。为了巩固和发展我区的民族工业,唱响自治区的毛纺织品牌,呼市纺织局,内蒙古轻工业厅,开始在全国实施毛纺品牌广告战略。

      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从1956年 到1986年建厂三十年来,曾荣获市级、自治区级、全国级各种集体奖项100余件次,其中百分之八十是改革开放后(1980年—1986)五年中荣获的。曾荣获“中纺部红旗单位”、“自治区先进标兵企业”称号、“全国纺织职教先进单位”、“全国大庆式先进企业”,其粗绒甲班细纱小组1984年曾荣获“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称号。为了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企业不断更新设备,任志明告诉记者,当时,在那些雄伟、高大的现代化机车前,工人显得很微小。为了完成工厂给她们下达的目标,一个个上完夜班的女工,像刚下火线的战士一样,眼圈发黑,心身疲惫…… 她们与战士不同的是,这样的战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企业从计划经济迅速转向市场经济,为满足广大消费者对新产品的需求,企业对旧体制进行改革,设立了产品技术部、开发部、广告部、信息部、市场部等。重用技术人才,十年中开发、研制出数以千计的花色新品种,上市后受到全国消费者的青睐,使毛纺业重振雄风。原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以曹兰高级工程师为首的新产品开发办的工程技术人员,加班加点研制成功国内最新产品稀土防蛀绒线。

      内蒙古第一、二、三、四、五、六等毛纺织厂的著名品牌畅销全国各地,毛纺制品集团军作战。产品研讨会、展示会、从东北哈尔滨展至中国深圳广交会,优质品牌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任志明曾应邀带领内蒙古自治区轻工、纺织产品展览组参加了“东北全国品牌展”、“西北全国名牌展”、北京农展馆“全国服装展”、北京民族宫“全国民族品牌展”、北京展览馆“全国名优产品展”、天津展览馆“全国名牌展”、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等百余个大中型产品展览会的设计布展工作。自治区轻工业厅为了在全国大力培育营造内蒙古的民族品牌,从各企业抽调美工人员组建了布展队,任志明负责策展的总体设计师,设计人员有:华孚君、王祟伟、马文虎、郭显祖、梁英芹、周永淸、郝俊林等。十年来,他们为宣传我区名优品牌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初,仍然是内蒙古毛纺集团的鼎盛时期。四十多年来,集团仍保持首府地区的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和利税大户。当时的诺和木勒大街,内蒙古三毛门前悬挂的荣誉牌匾是三毛的骄傲,也是整个诺和木勒街的骄傲。

      随着国内市场的需求,内蒙古一毛,数以千计的新产品花色上市,传统的牛皮纸、塑料袋包装已不适应市场销售,厂市场部设计组人员经过市场调研,在全区率先设计出一套团绒及羊绒衫高档系列包装品。各种包装曾荣获自治区包装“金奖”及中国华北地区包装设计大赛“铜奖”,产品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畅销商品“金桥奖”。至此,“山丹”产品的声誉如雷贯耳,名震天下,曾经超过当时英国的蜜蜂牌绒线,。因该产品率先由原来的“实用型”转为社会时尚的“礼品型”,使新的绒线产品在全国市场供不应求。产品最紧俏时顾客还得托门路找领导批条子。

      1992年,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赫陪同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来厂视察,李瑞环捧着一个新设计的团绒线包装盒,连声称赞:“毛线换成新包装,是个创新,很好!”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在任志明的记录资料中,关于诺和木勒大街,珍贵的资料还有,胡锦涛、朱镕基、李瑞环、贺龙、罗荣桓、聂荣臻、罗瑞卿、布赫、吴学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走过这条草原毛纺大街。

      诺和木勒大街的毛纺产业,诺和木勒的毛纺人,40多年来,为共和国数以百万的解放军子弟兵提供了军服,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诺和木勒毛纺人和全国的纺织工人一起,为数以亿计的国民解决了穿衣问题,为保障10亿国人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市场管理混乱,不法商贩盛行,滋生出不少无资质的非法个体私营作坊,他们盗用毛纺名牌,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形成羊毛大战,更奇怪的是,使盛产羊毛、羊绒的内蒙古大草原,原料市场转移到了河北省的一些乡镇地下市场,黑市猖獗,羊毛掺沙,形成原料大战,给大型国企造成巨大冲击。在此环境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毛纺工业战略调整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下,各大企业实施“破产重组”。随着这一政策的岀台,于是,破产、兼并、收购、重组、承包、租凭已成大势所趋。

      为解决职工的工资问题,企业无奈,只好动员全员职工上街推销毛纺产品。1997年1997年12月10日,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被呼和浩特中级人民法院宣判破产。

      1998始,内蒙古二毛、三毛、四毛、五毛、六毛、毛条等企业相继破产,毛纺集团宣告解散 。内蒙古一毛被内蒙古金宇集团兼并;二毛被仕奇集团兼并;三毛被中服集团兼并;四毛被铁骑集团兼并 。

      那个时候,甚至现在,时常站在诺和木勒大街,或者就是如常地走过,即使不刻意去想,和许许多多的毛纺人一样,任志明清楚地记得半个世纪以来,内蒙古的毛纺产品一毛的毛线、二毛的精纺华达呢、三毛的粗纺呢绒、四毛的花色毛毯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向国内外的。这是他们一代人自豪和温馨的回忆。而这一切是一条街的记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关于草原丝绸贸易之路的记忆,是国家记忆。

      “工匠精神”之桑榆传承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在山丹小区,一个“纺织情老年自助会”引起记者的注意。

      任志明告诉记者,毛纺老工人们面对一些实际困难,老工人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她们在自己的家中自发组织起“纺织情老人志愿者互助会”。以残疾老工人陈秀英为首的组委会骨干人员,经常聚在一起研究讨论如何做好对失能困难老工人的帮扶问题。为了不给政府增加负担,她们创办的“互助式养老”活动开展后,参加活动的老人越来越多,陈秀英的家中已容纳不了更多的老人,在山丹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支持下,她们在社区的一个破旧自行车棚里生火取暖为老工人开展活动。老人自己动手拾柴禾、劈柴,自掏腰包买煤炭取暖,“互助会”办得热火朝天。为了解决失能老人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她们在车棚里建起了“老人饭桌”。做饭中充分体现“互助”二字,年岁小的干重活,年岁大的干轻活,共同照顾好年长和有病的老人。“老人饭桌”实行AA 制,每人每餐只付五元钱。由于参加的人多,场地受限,2016年5月,她们终于在山丹小区内自费租到了半个不足五十平米的车棚子,租金每年四千元,她们用废纸、浆糊进行“装修”,捅开窗户安了门,老人们把自家的桌椅板凳捐助出来,老年“互相会”扩大了。可敬的是,老年“互助会”的大多数新成员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参加扶老济困活动。在解决自身养老问题的同时,还去参加帮助其他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老工人志愿者们,自费下到内蒙古四子王旗的贫困农牧区慰问那里的农牧民贫困空巢老人。自己的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还没有脱贫的农村老人,工人老姐妹关心农民老姐妹,她们为农村老人把自己崭新的毛衣、毛衫、毛裤、羊绒衫、毛料捐献出来,亲自送到贫困山区的老人手中。毛纺老人“互助会”的老工人,为70岁、80岁的农村老人编织的部分绒线防寒帽。老年志愿者们自费租车来到200公里外的清水河老牛坡村、口子上村,亲自给村里的老人发放衣物等日用品。老工人志愿者们,来到农村革命老区参观来到呼市清水河县农村革命老区,在呼和浩特农村第一个党支部老牛坡村,听韩支书给大家讲村史、党史。与此同时,她们用山丹毛线,亲手为呼市公交车司机,编织汽车挡杆上的扶手套。看着一批批五颜六色的成品织好后,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表现在毎个老工人的脸上,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加班加点在车间生产大批毛纺制品的岁月。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时代铸就的“工匠精神”在今天依然润物细无声。而这一切,任志明也是组织者和参与者。

      1956年至今,关于诺和木勒大街,关于鄂尔多斯大街,关于毛纺人的过去和现在,所幸,都在任志明的镜头里,记忆里,心里。

      任志明,这位经历丰富的老人,正是因为有着多样工作工种和学习的经历,才成为一个“工匠精神”引领下,视野和行动都精准的老毛纺人。 任志明的求学史有1963年在内蒙古毛纺红专大学染织专业学习, 1974在内蒙古师范学院美术专业学习 ,1986 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 摄影专业学习, 1988在市管理干部学院 经济专业学习,1989在 中国广告函授学院 广告专业学习等等。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任志明对内蒙古毛纺业的贡献大大小小,其中设计完成内蒙古著名绒线“山丹”、“飞锭”等6枚品牌。围绕40多年的纺织生涯,获奖无数,只举一例:1989 荣获中国纺织部“边疆纺织工作三十年贡献奖”。期间,尤其是退休后,其致力于“用镜头改变和影响社会”,是社会和社区的积极活动热心人士和组织者,折射出内蒙古一代纺织人从诺和木勒纺织大街的原生地始起,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豪情和“工匠精神”传承延伸到时代与社会中。由他发起组织的一些关注社会的活动依然是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符号,如关爱农村和城市空巢老人的活动,拯救母亲河采访万里黄河绘制黄河百米长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1年12月28日,“万里黄河绘制黄河百米长卷”国画长卷创作完成,首展式在内蒙古美术馆隆重举行,内蒙古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的领导出席。万里黄河绘制黄河百米长卷活动的团长燕亮和副团长任志明等多次接受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专题采访,就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凤凰卫视鲁豫等其他媒体记者也多次采访任志明。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内蒙古一毛这座现代化毛纺织厂破产后,被内蒙古金宇集团兼并。企业虽倒闭,但可喜的是,这座价值连城,高大宏伟的锯齿形大厂房至今仍然健在。如今,她很自然地成了囯家的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任志明说,感谢内蒙古金宇集团,二十多年来,为维护和保存这座国家唯一的一座大型“毛纺建筑博物馆”遗址所做出的贡献。当然,曾经的诺和木勒大街3号已经变更为呼和浩特赛罕区鄂尔多斯大街26号。 

    寻访诺和木勒:草原丝绸之路桥头堡记忆与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

      在山丹小区,任志明带记者看了一块属于小区的碑文——“群羊”雕塑碑文:“群羊”即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群羊品牌的原本雕塑体。半个世纪以来,群羊牌绒线产品曾畅销全国及欧亚多国并成为国际化著名商标。“群羊”曾坐落于原诺和木勒大街三号,内蒙古第一毛纺织厂楼前广场,于1998年迁于此地。“群羊”凝聚着诺和木勒万名毛纺人的心血,是个被实现了的梦。“群羊”永存,“山丹”永存,诺和木勒精神永恒!雕塑设计:任志明、潘得月。(文/ 卉平 图/ 任志明)

      编辑: 哈斯

版权所有:内蒙古商网 承办单位:蒙商传媒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291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蒙)201514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网信备201400003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蒙)20160001号 蒙B2-2015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