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教
今日热点
  • 50位学者乌审旗论文化讲历史 确定鄂尔多斯是西夏发祥地

  • 时间:2019-09-19 10:50      来源:内蒙古商网  
  •     

           本网讯 9月16日,鄂尔多斯党项西夏文化与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讨会在乌审旗如期举行。来自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鄂尔多斯博物馆、榆林市横山区的专家学者和乌审旗旗委、旗政府领导等5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围绕鄂尔多斯在党项西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与地斤泽历史地理研究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与实地考察调研,并达成鄂尔多斯是西夏国的发祥地、乌审旗是唐宋党项拓跋部的活动中心等共识。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雷·额尔德尼,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育宁,原伊克昭盟副盟长、巡视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奇朝鲁等出席研讨会。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陈育宁

      此次研讨会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乌审旗旗委政府主办。旨在通过党项西夏文化的研究,同西夏学、鄂尔多斯学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结沟通纽带,进一步促进蒙陕宁三地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频繁交流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文化研究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据介绍,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南部、毛乌素沙地腹部,地处蒙陕宁能源金三角、呼包鄂榆城市群核心区域,素有内蒙古自治区“南大门”的美誉。近年来,乌审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先后荣膺全国文明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全旗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位列西部县域经济百强第7位。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赵飞录在致辞中表示,乌审旗历史底蕴深厚,7-14万年前河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文字记载以来鲜卑、匈奴、羌、党项、回鹘以及蒙、汉等诸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多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孕育出了绚烂多姿的地域文化。特别是7至13世纪期间,党项拓跋部在今毛乌素沙地腹部繁衍发展,在与同时期周边民族的长期交融、彼此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独特的西夏文明,走上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大舞台。党项西夏文化既是鄂尔多斯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蒙陕宁三地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旗委副书记、旗长赵飞录

      赵飞录说,举办本次研讨会,对于进一步挖掘党项西夏文化丰富内涵,科学保护开发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积极探讨、深入交流,充分展现新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党项西夏文化与旅游发展融合献计献策;乌审旗将以研讨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地区文化的保护开发、研究宣传力度,做好党项西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陈列在乌审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真诚希望通过党项西夏文化的研究,同西夏学、鄂尔多斯学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结沟通纽带,进一步促进蒙陕宁三地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频繁交流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文化研究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校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奇海林

      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校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奇海林对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在西夏学研究方面的权威性、广泛性、世界性表达了敬仰和赞赏。他认为,研讨会主题鲜明、适用性强,在西夏学领域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又可以很好的服务地方文旅事业发展。特别是作为全国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的西夏学研究机构,此次深入鄂尔多斯研究党项西夏在鄂尔多斯发展的历史文化,不仅对西夏学研究成果之丰富具有不可代替的学术价值,也对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研究更加全面系统、筑牢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加上乌审旗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拥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遗产,在绿色生态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在新时代“绿色现代地源与民族团结文化”双轮驱动形势下,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期待通过研讨会促进蒙宁陕三地在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频繁交流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文化研究和文旅产业繁荣发展。


    北方民族大学特聘教授、鄂尔多斯盆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多勇

    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蕤

     乌审旗政协文史委主任科员、档案研究员郝继忠

      会议期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专家委员会荣誉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育宁以《地斤泽究竟在哪里》做了主题发言,北方民族大学特聘教授、鄂尔多斯盆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多勇,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蕤,乌审旗政协文史委主任科员、档案研究员郝继忠,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研究员甄自明,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杨勇,宁夏大学丝路宁夏文创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于光建等专家学者先后以主题分享和随机发言等形式围绕“李继迁与地斤泽——以地斤泽地望为中心”、“西夏时期的鄂尔多斯”、“丝路西夏文化旅游产业研发”三大主题,分别作了《地斤泽在何处?》、《党项、西夏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简史与文物》、《沙幕长城:毛乌素沙地在西夏历史中的地位》、《党项西夏文化与鄂尔多斯文旅发展的定位》、《开发陕蒙接壤古银夏地区党项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考》、《共建、共享、共赢——丝路西夏文创助力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为题的主题发言及对谈。期间,与会代表还对乌审旗萨拉乌苏遗址、三岔河古城、胡同察汗淖尔、民歌博物馆、牧区大寨乌审召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达成鄂尔多斯是西夏国的发祥地、乌审旗是唐宋党项拓跋部的活动中心等四项共识。


    鄂尔多斯博物馆副馆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研究员甄自明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西夏历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佟建荣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杨勇

    内蒙古地方史学者、内蒙古美稷文化公司负责人杨道尔吉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宁夏大学原校长、鄂尔多斯学荣誉会长、博导、教授陈育宁在总结发言中表示,鄂尔多斯是西夏国的发祥地,唐代党项拓跋部等从青藏高原迁到黄土高原,然后从黄土高原迁到鄂尔多斯高原,逐渐强大起来。唐末,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授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皇姓李,统领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宋代党项拓跋部以鄂尔多斯为基地,占据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建立西夏政权。没有党项大迁徙,没有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就没有党项的发展壮大,也就没有后来的西夏国。特别是乌审旗是唐宋党项拓跋部的活动中心,党项西夏文物遗迹众多。今天的统万城是拓跋李氏政权的驻地,排子湾十里梁是夏州拓跋李氏政权的祖坟,宥州故城(城川古城)、丰州故城(二长渠古城)是保留较为完好的西夏州城,地斤泽是西夏太祖李继迁起兵地,阿尔寨石窟有西夏遗民的壁画,鄂尔多斯出土的西夏金银器、铁器、钱币的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近年来,乌审旗高度重视党项西夏文化的挖掘和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考古发掘论证,主动对接相关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长期战略协作关系,新的文物、新的史料、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进一步加深了对其源起、发展、繁荣的了解。党项西夏文化既是鄂尔多斯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蒙宁陕三地文化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更是乌审旗继蒙古族文化、草原青铜文化之后,致力打造的又一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

      研讨会为期2天,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实地考察了萨拉乌苏遗址、统万城遗址、三岔河古城、乌审旗文化创意产业园、鄂尔多斯民歌展厅及呼同察汗淖尔(地斤泽)、牧区大寨博物馆、乌审召寺庙、乌审召嘎查广场等地。

      鄂尔多斯党项西夏文化与区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共识

      (一)鄂尔多斯是西夏国的发祥地,唐代党项拓跋部等从青藏高原迁到黄土高原,然后从黄土高原迁到鄂尔多斯高原,逐渐强大起来。唐末,党项拓跋部大首领拓跋思恭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授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皇姓李,统领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宋代党项拓跋部以鄂尔多斯为基地,占据河套平原与河西走廊,建立西夏政权。没有党项大迁徙,没有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就没有党项的发展壮大,也就没有后来的西夏国。(二)乌审旗是唐宋党项拓跋部的活动中心,党项西夏文物遗迹众多。今天的统万城是拓跋李氏政权的驻地,排子湾十里梁是夏州拓跋李氏政权的祖坟,宥州故城(城川古城)、丰州故城(二长渠古城)是保留较为完好的西夏州城,地斤泽是西夏太祖李继迁起兵地,阿尔寨石窟有西夏遗民的壁画,鄂尔多斯出土的西夏金银器、铁器、钱币的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研究党项西夏时期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不仅是西夏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鄂尔多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地斤泽在党项西夏发展史上意义重大,拓跋部首领李继迁在这里召集旧部,起兵抗宋,恢复银、夏、绥、宥四州“故土”,走出了建立西夏国的第一步。经会议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论证,认为党项西夏时期的地斤泽为今天乌审旗的胡同查干淖尔。建议在胡同查干淖尔适当位置,设立“党项故地——地斤泽”保护碑,碑文用夏、汉两种文字镌刻,反映出党项和汉族人民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四)鉴于乌审旗西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建议旗委、旗政府组织专家论证,和相关高校和研究单位建立战略协作关系,开展多民族文化旅游研发,使西夏文化成为继蒙古族文化、草原青铜文化之后,该地打造的又一特色文化和旅游品牌。

      编辑:哈斯

版权所有:内蒙古商网 承办单位:蒙商传媒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291号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蒙)201514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网信备201400003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蒙)20160001号 蒙B2-2015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