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头市固阳县千人搓莜面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
7月21日,秦长城美食节在包头市固阳希望广场举行,在美食节中,一场“千人搓莜面,万人来品鉴”的大型美… -
第六届中国(鄂尔多斯)国际羊绒羊毛展览会…
本网讯5月23日,“第六届中国(鄂尔多斯)国际羊绒羊毛展览会”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发布会上,…
赵永亮和他的西部第一村
- 时间:2017-05-28 17:33 来源:内蒙古商网
-
编者按:在喜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之际,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联合会融媒体联盟筹委会以全新的视角,怀着融媒体的责任和使命,本着服务中小企业政企桥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共进的宗旨。选派精兵良将就内蒙古东达集团立足达拉特、依托库布其沙漠腹地发展民营经济辐射全国、以及企业精准扶贫带动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做法、新经验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用笔和镜头记录了东达蒙古王集团以 “中华龙”文化为切入点,把沙、草、林结合起来发展产业循环经济链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全新经验与成果。
聚焦东达集团向沙漠要效益系列报道(下)
风水梁,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一个上百里,只有黄沙满天飞的沙漠腹地。千百年来,这里一直处于人烟稀少,干旱贫穷。
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王爱召移民村村委会一角岁月如梭,如今经过东达集团掌门人赵永亮20年如一日的执着与付出……这里犹如天方夜谭一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沙漠变成了草木茂盛、高楼林立、产业众多、经济发达、人口增多的现代化新型移民新村,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第一村”。
励志+执着造就一个新农村
5月20日,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东达蒙古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永亮的陪同下,再一次见证了风水梁这个天方夜谭般的传奇变化。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东达蒙古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永亮身高1.68米的赵永亮皮肤有些黑,一副无框眼镜,地道的鄂尔多斯人,一口地道的鄂尔多斯话,彰显着淳朴、热情。在身价100多个亿的赵永亮身上,记者找不出一点大老板的架子,第一感觉就是随和、平易近人,并且雷厉风行。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笼罩在赵永亮头顶上的光环实在是太多了,手里的笔,无法在介绍声中记录下他所有的职务……
整洁宽敞的王爱召移民村村容村貌
不过在赵永亮中多的职务中,他最看重的是风水梁移民新村‘村长’这个称谓。他说,这是科学创新向沙漠要效益,形成沙漠地区循环经济,走适应西部地区共同致富和城镇化建设的实践,更是我毕生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
赵永亮说,在大沙漠上建设新家园,而且兴办养殖业,这看似天方夜谭,其实并非如此。出这样的抉择,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我过过苦日子,是在库布其沙漠腹地长大的孩子,见惯了贫穷的煎熬。第二,我就是当地人,这里是我的家乡我的根。自古以来,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人民都有着不怕吃苦、勇于同恶劣环境对抗奋斗的精神。多年前,我奶奶去世,当时出殡的日子是腊月二十五,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需要找吹鼓手送行。但因为临近年关,没人愿意来。后来我就找了个音响,准备放录音。可是我们村不通电,只能找来个车,用车的电音喇叭播放了录音,送别我奶奶。当时我在奶奶灵前就励志,我赵永亮如果连家乡通电这样的事情做不到,就算不得英雄是狗熊。这就是我建设家乡,开发沙漠的初衷。
“起初投资风水梁,很多人对这个做法提出质疑,甚至有人认为我疯了,投资一个见效慢、甚至没有效益的浩大工程,期间很多人选择了退出,不过看到如今的成果,回想起来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只有坚持才能看到曙光。”赵永亮说。
走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王爱召镇王爱召移民新村,进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崭新的白墙青瓦院落、整洁有序的街道。走进移民村街道上,村广场、卫生所、党群活动室、超市等公共设施尽收眼底。此时的王爱召村一改过去残墙破房、脏乱泥泞的景象,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公共服务显著提升,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一大批产业化项目落地实施,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
文化+生态带动产业再升级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传承着中华文化,在这个思路的启发下,东达集团掌门人赵永亮开始对风水梁这个黄沙满天飞的沙漠腹地根据其独特的天然造型进行了大胆的规划。
一个以“中华龙”为基础,把沙、草、林结合起来在风水梁特有的地理条件,从龙头植树造林,到龙腹移民村建设、再到龙尾林、沙、草产业带动养殖、深加工一系列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并初具规模。
沙漠造林大会战现场在此基础上,赵永亮按照钱学森院士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带领东达人在内蒙古库布其沙区大力发展沙产业,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和辛勤努力,在干旱的大漠里建成了一片片规模巨大的新绿洲。
进入新世纪以来,赵永亮把生态建设与发展林沙产业作为“二次创业”目标,坚持“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技术路线,遵循市场化、可持续、长链条、无废弃的原则,不断延伸产业链,在库布其沙漠展开了大规模的沙漠生态治理与沙草产业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在创建沙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同时,东达集团还创建了“生态移民扩镇、产业拉动扶贫”的扶贫新模式。其核心内容是:“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有机光伏、生态产业化扶贫”。将基地、农民、企业、市场等各个主体有机结合,在生态链、生物链、产业链、产品链上做文章,最终实现经济效益迭加和产业拉动扶贫的目标。
生态种植基地赵永亮说,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生态建设是重点,沙漠防治利用是难点,沙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是焦点。
目前,我国有沙漠化土地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3%,分布于18个省(区、市),且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危害。在东达蒙古王集团掌门人赵永亮的带动下,东达人以 “上一个项目、带一片产业、兴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为指导思想,积极创建 “生态扩镇移民、产业拉动扶贫”的新模式,带领公司和当地百姓走出了一条 “三治、三生、六增”的脱贫致富之路,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沙产业提供了借鉴和推广经验。
钱学森评语诚然,这个思路和做法得到了著名科学家“沙草产业之父”钱学森的高度评价,在治沙造林中,赵永亮也是唯一一个获得钱学森赞赏之人。
“我认为东达蒙古王集团是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伟大农业!而实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达到沙漠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2001年5月30日钱学森亲自为赵永亮书写鼓励话语。
产业的支撑,不仅让广大农村牧区老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直线攀升,年轻人也通过农家乐和种养产业的发展,找到了致富的方向和留下来的理由。
产业+扶贫鼓起农民“钱袋子”
“谁能想到,沙漠深处也能致富?”当地农民刘二毛由衷地说。
赵永亮响应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号召,围绕“集中发展,收缩转移”战略目标,投入扶贫资金10亿元,在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建设东达生态扶贫新村。新村将建设现代化物流、运输、服务园区,特色种植养殖生态农业园区,新型能源工业园区,公共设施园区,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园区等5大园区,最终建成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规律的大型生态集镇,将散居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吸引、集中过来,同时打造出600平方公里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其中獭兔养殖是新村建设的重点工程,是移民脱贫致富的核心支柱。目前已建成标准獭兔养殖户6000多户,移民人住4000多户,公司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化服务,使入住村民年收入可达5至10万元。
獭兔养殖基地2013年3月,浙江省杭州的孙兰珍来到风水梁,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出15万元积蓄投入到獭兔养殖项目,短短三年的时间,从最初的一栋两舍240只种兔起步,发展到现在的11栋22舍9000多只种兔,总收入达到50多万元,成为风水梁的明星养殖户。来自香港的科技养殖示范户文武贵,自主研发了自动化兔粪清理、自动化喂养的设备,收入颇丰,计划联合其老乡投入1000万元承包100栋兔舍,将自动化养殖技术在全园推开,提高中国獭兔业养殖的科技含量。
东达集团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银行支持、百姓受益”的运作方式,为养殖户无偿提供一套住房、沼气设备等发展獭兔养殖业。养殖户只需投资2—3万元购买种兔和兔笼,就可从事獭兔养殖。企业为扶持养殖户发展,相继投入补贴资金30多亿元,提供保设施、保种兔、保饲料、保防疫、保销售的“五保”服务,确保了养殖户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獭兔养殖每只平均利润18—25元,户均年收入5-8万元,大户可达10多万元。实行“规模化养殖、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分割、现代化加工、资本化运作”的六轮驱动运营管理,吸引了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甘肃贫困地区以及黑龙江、吉林、浙江、四川等全国12个省市的农牧民来这里创业发展、脱贫致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永亮以实际行动,凭借着自己不怕吃苦、拼搏奋斗、带头并进的精神,造福了一方人民。多年来的拼搏发展赢得了社会和群众的认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彰显了企业的活力。 (青云)
编辑:哈斯